天籁小说网 > 历史小说 > 大明:寒门辅臣 > 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 朱标交信访司
    九月的风吹秃了北方的杨,又疲倦无力,跌跌撞撞过了长江,被一堵高大的城墙阻隔,只好飞到高处怒吼几声便离开了。</br>  授衣时节,天开始从凉转冷。</br>  奉天殿。</br>  官员奏陈诸事。</br>  日子总是相似的,就连昨日弹劾的人,今日依旧会出现在弹劾之列,比如镇国公……</br>  济源知县王关、大户戴大河、信访司主事武成被顾正臣砍杀,这事官员必然会群起而攻之,无他,不弹劾胆大妄为的顾正臣,有朝一日顾正臣擅杀的人里面很可能就有自己啊……</br>  弹劾不一定是为了死人,更多的是为了活着的人考虑。</br>  顾正臣坏了规矩,官员占理,这怎么弹劾都没什么风险,没风险的骂人,谁不想多骂几句,整日站在朝堂之上不张张嘴,多没存在感。</br>  朱元璋听得很认真,然后用一句话结束了对镇国公的弹劾:“哦,朕知道了,等二王回京,朕会问清楚实情,若当真是镇国公无故杀人,谁也保不住他。”</br>  不痛不痒,一点惩戒也没有。</br>  就在文官还想继续进言时,朱标走了出来,言道:“父皇,济源信访司主事武成办事不力,破坏规矩,勾结地方大户、县衙,阻拦百姓上访,禁了百姓言路,镇国公杀了,大快人心。”</br>  “然——部分信访司位于东宫之下自傲,并以东宫之臣自居,横行霸道,不顾法纪,实乃有违信访司初衷。儿臣以为,信访司当归入督察院,由督察院统揽,令监察御史监督信访司。”</br>  “地方信访司是百姓除县衙之外唯一伸冤窗口,若其不作为,胡作为,必损民心,其恶较衙门为恶更甚。故此,儿臣认为,一旦信访司罪当徒刑、流放者,当将其举家发配秦国。若罪当斩,则枭首于当地,以慰民心……”</br>  杀气凛然!</br>  既主张了交信访司至督察院,又强调了对信访司官员严管。</br>  开济、薛祥等人看着朱标,有些惊讶。</br>  信访司的人手可不少,而且这里面还有不少人是格物学院出去历练的,也是一些进士、举人去处,他们认为身在信访司就是东宫官员,这对朱标来说,就等同于有了个强大的班底。</br>  日后登基,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候,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安排自己认为合适的官员登堂入室。谁都知道信访司握在朱标手中,对朱标来说是一笔极大的政治资本。</br>  可现在,他毫不犹豫地交了出来。</br>  朱元璋看着朱标,笑道:“莫要因为信访司出了些问题,便气馁心寒了。”</br>  朱标行礼,严肃地回道:“父皇,儿臣没有气馁心寒,只是认为,信访司若是长期东宫化,必然会因为其身份特殊而引发更多问题。信访司在创建之初,儿臣引导、维护,是为了信访司可以为民请命。”</br>  “当下虽有部分信访司出了问题,但大部信访司为百姓做了不少事,平了民怨,作用依旧不容忽视。现如今诸制已定,是时候让信访司归于朝廷之下,儿臣也好安心跟随父皇学习治国之道。”</br>  朱元璋笑了,目光看向詹徽:“既然太子都这样说了,那信访司便交督察院打理吧。”</br>  詹徽走出,行礼道:“臣领旨!”</br>  朱元璋站起身来:“信访司归督察院,那督察院的责任更重。日后出了问题,朕可就要拿你们是问了。”</br>  詹徽苦涩不已。</br>  这就是个烫手山芋啊,信访司那么大,那么广泛,有一些出问题的很正常。</br>  林子大嘛,没办法。</br>  但又不能不领,只能忍着沉重接下。</br>  返回武英殿,朱元璋坐了下来,对站到桌案一旁整理奏折的朱标道:“交出信访司是对的,虽说信访司日后不能独立于官员之外,可能会受制于升迁胁迫不得不闭嘴,但相对于信访司自称东宫之臣,危害地方来说,已经轻了不少。”</br>  朱标有些愧疚:“儿臣从未想过这些事,若不是顾先生详细说明,还被蒙在鼓中。”</br>  朱元璋拿起一份奏折,展开了说:“顾正臣看出了苗头,也斩断了这个苗头,这是好事。所以朕就经常说,为官也好,为君也罢,总需要出去走走看看,要不然,谁知底下有多少龌龊事?”</br>  “还有那知县王关,倒是厉害,在外有着不错的官声,结果却是个该千刀万剐的,说起此事朕倒想踹顾正臣几脚,这等人一刀砍了岂不是便宜了他,拉出来凌迟才对得起他瞒上欺下、滴水不漏的好本事!”</br>  朱标心思一动:“父皇,儿臣也想出金陵看看。”</br>  朱元璋哼了声:“别说你想去山西。”</br>  朱标想要说的话被堵在了口中。</br>  朱元璋扫了几眼奏折,提笔添了几个字便丢在一旁:“山西你不能去,山东、河南、北平,你也不能去。你若想出去看看,再等几日,待番薯挖出来之后,去一趟凤阳吧。”</br>  朱标无语。</br>  去凤阳那不是回老家,除了看坟上香,还能做啥,那里的山山水水自己早就走遍了。</br>  朱标收回了出金陵的心思。</br>  番薯的藤蔓终是枯了,农学院院长袁生奏报之后,朱元璋再一次集结了在京的一应公侯伯爵,文武官员,率马皇后、太子与皇子等亲至,一如土豆时象征性地开挖了第一下。</br>  流程没什么变化,可当第一亩番薯挖出来过秤之后,亩产四千三百斤,折合二十八石的产量再一次震惊世人!</br>  虽然没有达到顾正臣所说的亩产三十石,可相对土豆的亩产二十石,已然超出了八石,对比在玛雅时挖出来的亩产二十五石番薯,那也超出了三石!而第二亩红薯,终于让顾正臣的话得到了应验——三十一石!</br>  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,按照这个产量,让大明子民填饱肚子是迟早的事,只要百姓不饿肚子,外敌也收拾了,也不玩藩王分封,藩镇割据,咱就不信这江山能倒!</br>  土豆、番薯的高产,就是大明这艘船的压舱石,以前稻麦压舱,经不起大风大浪,只能走河,摇摇晃晃。但现在的大明,可以大胆地、昂首扩胸地、前往深海之地,不惧风浪!

    三月,初春。</br>南凰洲东部,一隅。</br>阴霾的天空,一片灰黑,透着沉重的压抑,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,墨浸了苍穹,晕染出云层。</br>云层叠嶂,彼此交融,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,伴随着隆隆的雷声。</br>好似神灵低吼,在人间回荡。</br>,。血色的雨水,带着悲凉,落下凡尘。</br>大地朦胧,有一座废墟的城池,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,毫无生气。</br>城内断壁残垣,万物枯败,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,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、碎肉,仿佛破碎的秋叶,无声凋零。</br>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,如今一片萧瑟。</br>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,此刻再无喧闹。</br>只剩下与碎肉、尘土、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,分不出彼此,触目惊心。</br>不远,一辆残缺的马车,深陷在泥泞中,满是哀落,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,挂在上面,随风飘摇。</br>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,充满了阴森诡异。</br>浑浊的双瞳,似乎残留一些怨念,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。</br>那里,趴着一道身影。</br>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,衣着残破,满是污垢,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。</br>少年眯着眼睛,一动不动,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,袭遍全身,渐渐带走他的体温。</br>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,他眼睛也不眨一下,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。</br>顺着他目光望去,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,一只枯瘦的秃鹫,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,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。</br>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,半点风吹草动,它就会瞬间腾空。</br>而少年如猎人一样,耐心的等待机会。</br>良久之后,机会到来,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,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。</br>,,。,。</br>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icdg.com/153_153662/7935978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