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籁小说网 > 言情小说 > 盛唐挽歌 > 五月总结,兼部分背景介绍
    剧情到现在渐入佳境,从上半部的“盛唐”转到下半部的“挽歌”了,我认为目前这本书的一切,都还在严密控制当中,这是一个好消息。</br>  历史小说,越到后期,越考验构建历史走向的能力。这其实不过是写历史文的作者,把前期“偷懒”的部分用完了。</br>  出来混,迟早要还的。历史脉络作为“天然”的主线大纲,它在提供便利的同时,也捆住了作者的手脚。</br>  瞎写,读者不认可。</br>  照着写,主角在历史世界里面作为越大,对历史走向的改变就越大。</br>  作者还怎么能依照原来的历史脉络去写?</br>  比如说,杨玉环都提前死了,她后面那些杨贵妃的历史线索,不就根本用不上了么?</br>  这时候怎么办?</br>  我一直认为,人类的厉害之处,便在于善假于物。</br>  资料,大纲,逻辑,都是为人服务的。</br>  而不是人去适应这些死物。</br>  换言之,假如你先天就握不好筷子,现在你手里有一个非常不好用,甚至一长一短的筷子。</br>  你会选择用别的工具吃饭,还是会买一双新的,好用的筷子,又或者是花时间苦练使用筷子的技能?</br>  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吧?</br>  历史书捆住了我的手脚,我已经用我的方式,逐步摆脱原历史走向的束缚,开始正常行走,甚至是奔跑了。</br>  书写到现在,已经构建完了我这本书的历史世界,是历史走向有过重大转折,但殊途同归的世界。</br>  史书上的很多资料,对于我来说已经无法使用了。</br>  那该怎么办呢?</br>  用教员的一句话总结:俱往矣,数英雄人物,还看今朝!</br>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</br>  顺便在这里补充一个历史盲区知识。</br>  盛唐时候,自开元初年起,边镇的边军将领,就已经开始抱团排除异己,内部有各种小派系,彼此之间梁子不断。</br>  比如说,以河北二镇为例子。</br>  首先这里面就有河北汉人将门世家,有高句丽将领,有契丹将领,有突厥系将领。还有少量没有出身,自己利用安史之乱混上去的。</br>  当地兵马的来源,也很复杂。</br>  汉人的团结兵,胡人的城旁部落,发配的原府兵在当地落户的军户,将门世家子弟的随从家奴等等。</br>  中唐开始的藩镇割据,绝对不是偶然,也不是某个皇帝一道圣旨就能完成的事情。它的发展,更像是因为安史之乱这個契机催化,而堂而皇之走上历史舞台的产物。</br>  这个话题展开说可以写本书。</br>  总之就是,边军内部的关系,在安史之乱以前原本就很复杂了,后面又在不断激化。</br>  以平卢镇为例子,中唐时候平卢镇分裂出淄青镇,远走他乡,然后如同癌细胞一样在别处兴风作浪。</br>  出走的那部分人,很多都是抱团的汉人将门世家。留在本地的,则是以高句丽将领为主的团体。至于契丹将领,以李光弼父亲为首的一批人,早在开元年间就被排挤走了。</br>  李光弼出自柳城李氏,而柳城就在营州的核心区域。他们原本都是河北将领。</br>  这些相关的内容,往往隐藏着历史走向的细节,以及不愿意被后人提起的原因。</br>  封建时代的统治者,一直不肯承认国家承载的极限,就是人地矛盾。地盘就那么大的时候,一旦户口超过某个数值,国家就定然要出问题。</br>  我的观点,一直都认为,安史之乱类似于某种程度的“火龙烧仓”。在大乱的掩盖下,一些真正的矛盾,被藏起来了。</br>  于是便显得这天下好像就是在安禄山起兵的那一天,才开始乱的。</br> 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其实安史之乱两年后,当初的那些叛军基本上都死得七七八八了。后面那些人,压根就不是当初起兵的那一批。</br>  但这些人依旧坚定的站在唐庭的反面,而他们的前身,往往都是河北团结兵出身。</br>  不少人甚至还参加过平叛!</br>  他们后面依旧当了六年的叛军。</br>  符合人性的所谓忠诚与背叛,实际上应该是模糊的,是可以随着现实需要,而改变立场的。</br>  无脑的忠诚,无脑的背叛,反而始终都不可能是主流。它们的数量,肯定不会比三条腿的蛤蟆多。</br>  安史之乱当时模糊的是非观念,这跟安史之乱的正史记载肯定接不上,但却可以和中唐藩镇割据的历史接上!</br>  甚至是完美契合!</br>  唯有想自己过日子,想改朝换代的人多了,唐庭才会无法收拾局面。这便是隐藏在史书字里行间中的人心向背。</br>  史官,是可以说谎的,就如同今日的人,每天起码要说五句以上的谎话,甚至都不会察觉到自己说话。</br>  我认为更有价值的,反倒是历史逻辑脉络的推理。</br>  史官会说谎,甚至文物都会说谎,但历史的走向不会说谎,历史的逻辑不会说谎。</br>  一样东西,不会凭空出现。</br>  它一定会经历萌芽,成长,发展,成熟,衰败,消亡等阶段。</br>  每一个阶段,都有足迹,都有脉络。</br>  凭空消失与凭空出现的记录,则一定是有人在说谎。</br>  其中当然免不了为尊者讳,文过饰非。</br> 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,所遭遇的麻烦,更多的是“取舍”,而不是“该怎么写”。</br>  不是没有东西可以写,反倒是可以写的东西实在太多,怎么将其融入剧情里面。</br>  让剧情“假得像是真的一样”,很伤脑筋。</br>  我想,我这本书完本后,应该可以作为判断某本盛唐历史文,是不是“小白文”标尺。看完这本再去看其他的,我想有心人,心中就会有数的。</br>  最后提一句:剧情不可测。</br>  作者之所以为作者,便是比读者对剧情的走向把握更深。如果读者都可以随便猜出来后面的剧情如何,那作者也不必写书了,直接把笔交给读者,让读者来写吧。</br>  六月份剧情很精彩,敬请期待。

    三月,初春。</br>南凰洲东部,一隅。</br>阴霾的天空,一片灰黑,透着沉重的压抑,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,墨浸了苍穹,晕染出云层。</br>云层叠嶂,彼此交融,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,伴随着隆隆的雷声。</br>好似神灵低吼,在人间回荡。</br>,。血色的雨水,带着悲凉,落下凡尘。</br>大地朦胧,有一座废墟的城池,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,毫无生气。</br>城内断壁残垣,万物枯败,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,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、碎肉,仿佛破碎的秋叶,无声凋零。</br>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,如今一片萧瑟。</br>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,此刻再无喧闹。</br>只剩下与碎肉、尘土、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,分不出彼此,触目惊心。</br>不远,一辆残缺的马车,深陷在泥泞中,满是哀落,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,挂在上面,随风飘摇。</br>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,充满了阴森诡异。</br>浑浊的双瞳,似乎残留一些怨念,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。</br>那里,趴着一道身影。</br>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,衣着残破,满是污垢,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。</br>少年眯着眼睛,一动不动,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,袭遍全身,渐渐带走他的体温。</br>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,他眼睛也不眨一下,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。</br>顺着他目光望去,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,一只枯瘦的秃鹫,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,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。</br>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,半点风吹草动,它就会瞬间腾空。</br>而少年如猎人一样,耐心的等待机会。</br>良久之后,机会到来,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,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。</br>,,。,。</br>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icdg.com/158_158016/756184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