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突厥牙帐已经被毁,呼号的北风之中,燃烧过后的残骸,在雪地里随处可见。不知生前有何事迹的无名之辈,尸体已经冻成冰雕一般,被回纥人随意堆在一起,看起来甚是可怖。</br> 毗伽可汗碑前,一个高大的身影在此驻足。他穿着唐军中常见的皮甲,内有棉袄,身后披着红色大氅。</br> 手里拿着骆驼皮革制成的头盔,眼睛盯着石碑上清晰可见的古粟特文字母,如同鬼画符一样。</br> 根本没法看懂!</br> “来人啊,把这座石碑,给本节帅把上面的字都给刮了!</br> 一个不留!”</br> 说话的人,正是大唐幽州节度使方有德。他从碛口出发,沿途已经收服了仆固部、拔悉蜜(即阿部思部)、契苾、拔野古等部。这些部落,都答应将来派人到灵州城参与会盟,尊大唐皇帝李隆基为“天可汗”。</br> 仆固部更是派遣以仆固怀恩为首的一支骑兵队伍,给唐军助拳,给方有德打杂,帮助唐军收编后突厥汗国的残部。</br> 唯独九姓铁勒中的回纥,势力强大桀骜不驯,暂时还未表态。当然了,他们也没翻脸。</br> 如今,方有德便是在毗伽可汗碑这里扎营,等着回纥使者前来商议会盟之事。</br> 为什么要会盟?</br> 当然是为了联合起来对付吐蕃了,起码不能拖大唐的后腿。</br> 这些草原部落在必要的时候,必须作为大唐的“雇佣兵”,参与到对吐蕃的战争中。</br> 这便是外交的力量所在。</br> 它依托于自身实力,将力量投射的距离延长到极限。</br> 这次会盟,李隆基会亲自携礼部尚书及礼部相关人等到灵州,仿照当年太宗的事迹,在灵州立碑盟誓。</br> 大唐贞观二十年(646年)九至十月,太宗整合漠北,邀请草原部落使节数千隆重会盟。</br> 于是分布在宁夏北部及青海、内蒙古各处的铁勒诸部族首领,得知唐王要亲自到灵州会见受降,都亲自带队赶往灵州,或派使节到达。</br> 会盟之际,太宗兴致高昂,便即兴挥毫,赋五言诗一首,并令石匠将诗刻在石碑上,以记其事,史称“太宗灵州勒石”。</br> 这便是贞观的巅峰高光时刻,李隆基时刻以此事为榜样,心里想着重建当年之荣耀。</br> 这次方有德写信劝说李隆基在灭后突厥汗国后,亲临朔方军控制下的灵州城(也叫受降城)参与会盟。好大喜功的基哥,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就答应了。</br> 李林甫等人苦劝无果,最后只能同意基哥在明年合适的时候前往灵州。</br> 但是基哥是皇帝,那些扫尾的事情,不可能交给他去办。所以方有德现在做的事情,便是把灭后突厥汗国后,还没搞定的事情迅速搞定。</br> 无论大事小事!</br> “节帅,这碑矗立在此,颇为醒目。若是将上面的碑文抹去,难免将来有好事者胡言乱语。不若……直接推倒石碑将其粉碎,一劳永逸。”</br> 身边的张巡不动声色建议道。</br> “这石碑是圣人与突厥会盟的证物,岂可随意毁坏?突厥人背盟在先,我们反击在后,这便是有理有据。</br> 将石碑毁坏,难免落人口实,不可取。”</br> 腰杆挺立的方有德摆了摆手,显然不同意张巡的馊主意。</br> 爽是够爽,就是太粗暴了。</br> “命工匠在石碑上写:大唐圣人李隆基,灭后突厥汗国于此。”</br> 方有德淡然吩咐道。</br> “喏,属下这便去办。”</br> “嗯,去吧。”</br> 方有德摆了摆手,示意身边的亲兵全部退到一旁。</br> 等所有人都离开后,方有德这才上前用手抚摸着这块当年会盟的石碑。</br> “都是儿可汗了,还出来作妖,真是不知死活。”</br> 他脸上露出有些病态的笑容,继续喃喃自语道:“是啊,接下来,就剩下安禄山了吧。等解决了安禄山,我便可以告老还乡了。”</br> 一时间,方有德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空虚填满。他已经不知道解决完这些事情以后,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。</br> 正在这时,身后有脚步声。方有德转过身,就看到颜杲卿小心翼翼的走过来禀告道:“回纥使者来了,态度甚为不善。”</br> “带我去帅帐!”</br> 方有德微微皱眉道,面色阴沉下来。</br> 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。</br> 很快,回纥使者就被带到唐军的中军大帐,跟方有德见了面。</br> 此位使者头戴扇形冠、红色圆领长袍只到膝盖,对躬身行礼。</br> 行礼的样子是有了,只是态度有些敷衍。</br> “使者前来,可是商议会盟之事?”</br> 方有德坐在一张高脚凳上,将双腿放在另外一张高脚凳上,语气不耐的询问道。</br> “回方节帅,我主骨力裴罗还要亲自率部追击突厥残部,时间紧张。可否将会盟地点改在碛口?</br> 灵州城途遥路远,我主担心会耽误军国大事。”</br> 回纥使者语气平静的询问道。</br> 这个要求极为无理,回纥那边也知道。不过话说回来,漫天要价,落地还钱,不就是这种规矩么?</br> “如果本节帅不同意呢?”</br> 方有德眯着眼睛反问道。</br> 哪知道回纥使者听到这话,便毫不客气的回怼道:</br> “我听闻唐国君臣各行其事,皇帝定策,而百官与诸将共执行之。</br> 方节帅披坚执锐自然是不在话下,可这等军国大事,节帅是不是写信回去请示一下唐国皇帝比较好呢?</br> 万一节帅同意,皇帝又不同意,那方节帅岂不是左右为难?</br> 快马去长安,一去一回也用不了几天。鄙人可以等,又或者回去禀告我主亦可。”</br> 回纥使者的态度很明确:你不就是个带兵的将领么?会盟的事情,还轮不到你发话!</br> 回纥人有恃无恐,并不是没有依仗的。</br> 回纥人的势力已经深入到沙州以北乃至西域一带,若是与吐蕃人联合,则大唐西域将会面临极大压力。</br> 虽然回纥人这样做也是吃力不讨好的鱼死网破之举,但也说明回纥人并非待宰羔羊。</br> 他们是有能力有手段反戈一击的。</br> 帅帐内众将都对这位回纥使者怒目而视,却也不敢轻举妄动。在方有德开口前,他们什么都不会做,这便是方节帅治军的严苛所在。</br> “你说得很对。”</br> 方有德站起身,一步一步走到那位回纥使者面前,盯着这个比自己矮一个头的回纥人。</br> 这位回纥使者也是胆大,与方有德对视,竟然毫不示弱。</br> 这次他并非无脑,而是要试探大唐对于会盟的态度。如果大唐对这次草原会盟势在必行,那么是不会在意回纥使者的一点点“无礼”的。</br> 毕竟,这点面子比起真金白银的牛羊牲畜来说,完全不值一提!</br> 然而,就在回纥使者愣神的一刹那,方有德猛的从腰间拔出短刀,直接捅进了这位回纥使者的腹部!</br> 随后刀柄转动,十死无生!</br> 这位回纥使者面容扭曲,万万没想到指挥打仗颇有水平的方节帅,居然如此不讲武德!</br> 使用这般的下流手段袭杀使者!</br> 很快,他双目圆睁的倒下,似乎根本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。</br> “来人啊,回纥使者行刺本帅,但学艺不精,被本帅反杀。将刺客尸首送到回纥牙帐,转告骨力裴罗:大唐皇帝乃九五之尊,行刺本帅就是对大唐不敬,对皇帝不敬。</br> 不过这可能并非是他的本意,而是下面的人在仇视大唐,意图不轨。</br> 为了会盟的大义,本帅就不计较这点小事了。如果骨力裴罗给我军赔偿九百五十匹骏马以示对大唐圣人的尊崇,并且立刻去办。</br> 那么此事本帅可以当做没发生过,下不为例。</br> 如若不然,此次会盟大唐还会不会邀请回纥,可就两说了。”</br> 方有德指着回纥使者的尸体睁眼说瞎话,帅帐内的颜杲卿、张巡等人,全都是见怪不怪,一点意见都没有。</br> 在军队里面,只要谁能带领三军将士们打胜仗,最后能落实战功赏赐,那他就是神一样的人物,说话比皇帝的话管用。</br> 而跟着方节帅混,总结一句话就是:打仗死得慢,战时立功多,封赏不拖欠,当兵有尊严!</br> 等尸体被拖走后,方有德这才环顾众人,若无其事一样的辩解道:“这些回纥人就是欠收拾,伱们说是不是啊?收拾一下,他们就会老实一段时间了。”</br> “节帅英明!”</br> 众将一齐行礼道。</br> “嗯,今日拔营,目标回纥牙帐,先沿着河流行军五十里,看看骨力裴罗到底识相不识相。”</br> 方有德随口下令道。</br> 于是众将便各自忙自己的事情,好像对这样“任性”的军令已经麻木了。毕竟,再大的事情,也大不过跨防区用兵不知会隔壁藩镇。</br> 连这种事情都做了,张巡等人相信,方有德其他的事情,除了谋反外,他都干得出来。</br> ……</br> 开元二十七年冬,吐蕃出兵攻鄯州,与唐军最前线的安人军交手。安人军兵力过万,乃是开元七年,鄯州都督,陇右节度大使郭知运所设的王牌军。</br> 吐蕃人来势凶猛,安人军且战且退,短暂击退吐蕃人后,便回撤到了东面不远的绥戎城(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)。这里是鄯城(西宁市)以西,青海湖之东,北临祁连山,南连拉脊山,境内山高水长,坡陡崖峭,地势险要,屹如关隘。</br> 安人军堵着这里,一连十几天,吐蕃人也没有寸进,只得讪讪退回青海湖以东。</br> 不久后,吐蕃继续在鄯州南面的区域发力。</br> 开元年间,唐军在鄯州以南的廓州西面高原有所斩获,把兵力延续到了高原地区,并在那里建立了几个小军镇以为前哨。</br> 分别是:镇守黄河洪济桥的金天军、镇守百谷城的武宁军、镇守宛秀城的威胜军等。</br> 这里是大非川东部的边缘,是陇右节度使面对吐蕃的第一道防线。</br> 吐蕃人再度发力,三座军镇在短时间内再次失守,残兵退到廓州境内的积石军驻地。</br> 随后吐蕃军兵锋直指廓州,与镇守廓州的积石军交手。</br> 积石军共计七千兵员,比安人军稍微少一点,但镇守的位置却是自古以来雪区进入天水的交通要道,十分险要。</br> 聚集了陇右精锐的万余大唐边军,跟吐蕃人血战五日后,吐蕃军终于退去。</br> 吐蕃人不寻常的举动,让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寝食难安,他向朝廷写了一封奏折,言明吐蕃人在陇右节度使的防区内蠢蠢欲动,似乎是在试探防守弱点,这个举动很是怪异。</br> 杜希望预言吐蕃人的目标,很可能就是当年被信安王李祎用计谋所占领的石堡城(吐蕃人称之为铁刃城)!</br> 希望唐军可以增兵陇右,加强石堡城外围的防御。</br> 不过因为之前的事情,基哥对“毫无主见”的杜希望产生了成见,因此恨屋及乌,对杜希望写的奏折也没当回事。如今他的心思,都在灵州那边。</br> 与草原铁勒各部会盟,再现当年太宗的光辉,这才是基哥目前最想做的事情。</br> ……</br> 虽然有阿娜耶一路细心照料,但方重勇在路上还是因为风雪交加而偶感风寒,不得不暂时停留肃州州府酒泉城,暂住养病。</br> 等病好了以后,再去沙州敦煌赴任。为了不给人抓到痛脚,方重勇让严庄带着自己的印信去沙州那边报道,并禀明生病不能赶路的情况。要不然,官员赴任异地,逾期可是重罪!</br> 因为老爹方有德的关系,方重勇得到了肃州刺史史继先的殷勤关照,养病的住所,在城内最大的一户人家中最好的别院。吃的用的,无一不是精挑细选。</br> 如果不是方重勇不太信得过不认识的人,只怕身边服侍的下人都不止十个了。</br> 老实说,比方重勇在甘州时的待遇要好不少。堪称是“殷勤备至”,有求必应。</br> 无事献殷勤,非奸即盗。方重勇虽然生病,但脑子还是清醒的,越待在肃州,就越感觉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。</br> 正在方重勇缓慢养病,同时又心怀犹疑的时候,朝廷那边居然送信过来了!</br> 这位驿站系统传递公文的驿卒,从敦煌而来,寻方重勇不得,得到严庄的提醒后,一路辗转,终于在甘州隔壁的肃州府城酒泉城找到了方重勇一行人。</br> 病床前,方重勇有气无力的对身旁照顾的阿娜耶说道:“念一下公文吧。”</br> “沙州刺史王怀亮因罪免职,由礼部员外郎方重勇暂代其职,并处置其事。待朝廷补缺后另有任命。</br> 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</br> 阿娜耶疑惑问道。</br> “没什么意思,我先睡一觉,基哥来了都别叫醒我。”</br> 方重勇都懒得抱怨了,现在请病假,先让自己清静清静。</br> 基哥的那些破烂事,后面再说吧。</br> (本章完)
三月,初春。</br>南凰洲东部,一隅。</br>阴霾的天空,一片灰黑,透着沉重的压抑,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,墨浸了苍穹,晕染出云层。</br>云层叠嶂,彼此交融,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,伴随着隆隆的雷声。</br>好似神灵低吼,在人间回荡。</br>,。血色的雨水,带着悲凉,落下凡尘。</br>大地朦胧,有一座废墟的城池,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,毫无生气。</br>城内断壁残垣,万物枯败,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,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、碎肉,仿佛破碎的秋叶,无声凋零。</br>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,如今一片萧瑟。</br>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,此刻再无喧闹。</br>只剩下与碎肉、尘土、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,分不出彼此,触目惊心。</br>不远,一辆残缺的马车,深陷在泥泞中,满是哀落,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,挂在上面,随风飘摇。</br>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,充满了阴森诡异。</br>浑浊的双瞳,似乎残留一些怨念,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。</br>那里,趴着一道身影。</br>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,衣着残破,满是污垢,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。</br>少年眯着眼睛,一动不动,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,袭遍全身,渐渐带走他的体温。</br>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,他眼睛也不眨一下,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。</br>顺着他目光望去,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,一只枯瘦的秃鹫,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,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。</br>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,半点风吹草动,它就会瞬间腾空。</br>而少年如猎人一样,耐心的等待机会。</br>良久之后,机会到来,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,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。</br>,,。,。</br>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icdg.com/158_158016/690497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