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籁小说网 > 言情小说 > 盛唐挽歌 > 第94章 大唐秋防令
    张守珪从前并未在中枢跟李林甫打过交道,但他也听说了这位大唐右相的一些事情。</br>  比如说作风强势,比如说阴柔诡谲,比如说笑里藏刀。</br>  但不管怎么样,李林甫的名声在外,世人多半都是说这个人还算是做实事的宰相。</br>  他做成的事情,在开元时代的历任宰相里面,也算是比较多甚至是最多的,称呼一句“能臣”,不算过分。</br>  可是今日一见,张守珪觉得外界的传闻当真有些不尽不实!</br>  河西兵募三万是什么概念,这位右相心里有谱么?那是三万人,不是三万头猪啊!</br>  张守珪心中已经开骂,碍于李隆基的颜面才憋着没有吭气。</br>  “圣人,河西地区,负担远超京畿。特别是凉州,不但承担着大量兵役,还有很多中枢账册上不予记录的劳役。</br>  在河西新征发五千人就已经是极限了,若是征发三万人,那势必会影响各地农耕及政务啊!”</br>  张守珪恳切说道。</br>  张守珪当年在甘州的建康军担任过军使,对河西走廊的军务很了解。这也是基哥为什么要让他兼职兵部尚书的原因之一。</br>  河西,特别是凉州,诸多事务繁杂,那可是三言两语说不完,绝不是耍耍嘴皮子就万事大吉的。</br>  “凉州百万之众,难道连三万健儿也征发不了么?”</br>  李隆基听到张守珪所说,一时间感觉有些莫名其妙。</br>  那可是凉州啊!</br>  有户口的固定人口,包括归化了胡人在内,都已经超过百万。若是把流动人口也算上,那就不止百万了!</br>  光凉州城内,就有数十万人。</br>  只是基哥不知道的是,在凉州,有一种户籍种类为“行客”身份的人。</br>  他们并不是固定居住在凉州,在这里也没有土地,但却又是凉州长行坊的常客,往来于长安与凉州城之间。</br>  这些人的来源,可能是破产的西域小商人,退役又失去田产的老兵,从关中来河西讨生活的良家子。他们最后都变成了兼职打零工与驾车运货,顺便贩卖点小商品的“特色人群”。</br>  兵募的对象,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些人!</br>  因为他们没有土地,亦是不影响地方上的农耕,所以成为了兵募的首要对象。</br>  没错,兵募是一种义务兵,带有强制性,尤其是在河西边镇,官府一纸文书下来,连阿娜耶的养父李医官这种失去双腿的人都要义务从军,将医馆当做诊治伤兵的战地医院,就更别说那些失去土地孑然一身的“行客”了。</br>  然而,行客们看上去游手好闲,但实际上却是关中到凉州之间负责转运货物的关键人群!</br>  他们驾车赶车,喂养牲畜,搬运货物,维持着整条运输线的正常运转。</br>  武周时期,边镇与长安之间的官方货物运输,是由国家的驿站系统来承担。那时候,西域的兵马还不像现在这样有十多万唐军边军常驻。辎重需求没有像现在这般恐怖。</br>  然而饶是如此自开元中期以来,大唐中央财政就已然无力承担这样的巨大开销了。这个窟窿还随着与吐蕃争雄的白热化,而迅速扩大!</br>  因此,地方所需财物,便采用分层转运的办法,逐级下发,长安这边不会再派出一辆车承担货运任务。</br>  而凉州,便是西域跟长安之间唯一的一个中转站。畜牧业极为发达的凉州,每天都要派出车队前往长安运货。而来自西域那边的车队,则将凉州这边囤积的货物,运到最终目的地。</br>  各地负责自己的辎重补给运输。</br>  简单的说,整体的货运消耗并没有实质性减少,但它确实将转运的费用从中央转嫁到了地方,使得大唐的财政运转,账面上更好看了!</br>  而在这个体系当中,行客们的作用至关重要。因为他们都是免费驾车,一路上连补贴都没有!</br>  唯一的好处便是,在货运的时候,可以按比例“夹带私货”,如果没钱进货,还可以找官府低息借贷。最后通过把长安那边的货物贩卖到河西走廊,来补贴这一路的消耗。</br>  如果凉州征兵,那么可以确定的是,整个西域的物流系统都会大乱!</br>  这些事情,如果没有在河西走廊本地当过官,那么绝对不可能知道这么多细节。也不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。</br>  “圣人,凉州乃西域之根基,不可轻动啊。”</br>  张守珪恳切哀求道。</br>  基哥似乎也从暴怒中冷静了下来,小小突厥而已,凉州不是还有王牌赤水军么?短时间内也不至于说乱到场面不能收拾。</br>  “除凉州外,河西其他四州,征发健儿两万。开启秋防令,从朔方调兵到凉州!”</br>  李隆基沉声对李林甫说道。</br>  秋防令!</br>  这下不止是张守珪不淡定了,就连李林甫也感觉相当意外,脸上惊讶的表情都没控制住。</br>  秋防令这玩意正是为强势的吐蕃人量身定制的,自武周末年大唐边军屡屡惨败给吐蕃后,就被搬了出来,并非是基哥的发明。</br>  它也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政令,而是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临时边防政策……的统称。</br>  其中涉及到募兵、军屯、团结兵训练与调度、不同防区的边军大范围转移等复杂事项。不动则已,一旦动起来,对边镇的民生影响极大。</br>  自开元以来,动用秋防令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。</br>  从名字就可以听出来,秋防令,那肯定得大唐是相对弱势了才要“防”啊!要是大唐在边镇强势的话,怎么可能要动用秋防令呢?</br>  方重勇前世历史上,安史之乱后吐蕃对于大唐处于绝对攻势的状态,以至于大唐频繁使用秋防令,甚至连河朔三镇的军队都参与过秋防。自己防不住,就把结盟的回纥人也拉进来一起防守。</br>  最后把原本富庶的陇右与朔方打得一片焦土,积贫积弱。</br>  足以见得秋防令对于边镇经济的伤害极大!</br>  “圣人,突厥已然四分五裂,内部矛盾重重,倒也不急于使用秋防令。”</br>  李林甫叉手行礼建议道。</br>  他想顺带着坑人,但把事情做好,才是第一位的。</br>  听到这话,李隆基摇摇头,轻轻摆了摆手道:“去办吧,无须多言。哥奴不通军务,以后军务方面的事情想清楚再说。”</br>  张守珪与李林甫只得无奈退下,准备颁布诏令,对河西用兵。</br>  “紧急军情!紧急军情!紧急军情!”</br>  正在这时,远处传来声嘶力竭的叫嚷声。</br>  一个传令兵急急忙忙的冲进紫宸殿,他背后插了三支旗,每一支上面都写了个“急”字。</br>  这是唐代特色,紧急军情可直接通报给皇帝,无须繁文缛节。</br>  高力士上前将战报交给李隆基,基哥看也不看,走上前将那传令兵扶起来问道:“有何紧急军情?”</br>  “拔野古部受突厥人侵攻,幽州节度使方有德领兵五千北上屯兵碛口,并招契丹、奚人兵马三万以为策应。是朔方节度使韦光乘传递这份奏报,并弹劾幽州节度使方有德跨防区调度兵马。</br>  军情紧急,请圣人定夺。”</br>  傻眼了!</br>  不止是李隆基,就连李林甫,张守珪,都没料到所谓紧急军情居然是这个,他们还以为是河西出事了!</br>  突厥拔野古部,毗邻被大唐羁縻的契丹、室韦,立场一直都是摇摆不定。</br>  其作风用通俗的话说,就是极品的渣女。</br>  突厥强势的时候,他们就以“突厥诸部”的身份攻打大唐,成为突厥王庭的第一道防火墙和进犯大唐时的第一个踹门马仔。</br>  突厥弱势的时候,他们又会反跳到大唐这边,成为突厥人来犯时的预警绳,与突厥人划清界限。</br>  拔野古部毗邻大唐,东面是室韦、南面是契丹和大唐幽州节度府。</br>  开元四年的时候,大唐把这个“绿茶婊”拉到自己这边,一直到今天对方也并未再次反叛。而现在拔野古部被突厥人侵攻……恰逢突厥兵马入侵河西,这时机是不是太巧合了点?</br>  突厥人是嫌河西那边的力量太饱和,所以要分散用兵?</br>  似乎分进合击,也不是这么玩的吧。</br>  而且,碛口的位置在方重勇前世二连浩特市西南不远处,河套地区以北不远。那里是朔方节度使的防区,明明白白写在兵部文书上的!</br>  就算方有德出兵拔野古部是正常的边军应对,那也不该屯兵碛口啊!这地方,是奔着突袭突厥牙帐而去的!而不是去解围的!</br>  幽州边军的行为,不是一点奇怪!</br>  “方有德这是要造反吗!谁给他的胆子!”</br>  基哥愤怒的将军情文书摔到地上,结果他那只手还未收回,却又像是想到什么一样,凝固在半空中动也不动。</br>  他的怒气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</br>  “都退下吧。”</br>  基哥摆了摆手说道,低着头陷入沉思。</br>  回想起自开元以来大唐边镇的历次战斗,基哥终于想明白了这些地方究竟在什么位置,以及这些势力的立场是怎么样的。韦光乘的奏报之中,不尽不实之处甚多,不能听信他的一面之词。</br>  基哥忽然觉得,这次出问题的人,应该是“恶人先告状”,当看门狗却只知道睡觉的朔方节度使韦光乘,而不是叼飞盘稍微跑远了一点的幽州节度使方有德。</br>  活跃一点的看门狗,比那种只知道睡懒觉的死狗,要强太多了。方有德的问题,只在于把朔方节度使应该办的事情给办了。</br>  ……</br>  夜幕降临,在白亭堡城楼上装模作样巡视的方重勇,心情差到了极点。现在的感觉,跟当初刚刚到河西的时候,在山坡上吹一晚上冷风的感觉别无二致。</br>  辛云京已经带兵埋伏在粮仓附近,等着打突厥人的埋伏。</br>  方重勇名义上是副军使,其实这里的兵马,他一个人也调动不了,或者说没人会真把他当成指挥官。</br>  现在离子时还差一点点,可是方重勇却连突厥人的影子都没看到!</br>  “知道么,凉州城内有个叫绿珠的胡姬,才十三岁,就卖给了一个中年妇人,价格不过十五匹布而已。</br>  你要是被突厥人抓了,我三十匹布把你赎回来。”</br>  为了活跃气氛,方重勇勉强一笑,对阿娜耶说道。</br>  他就是想听对方怼他一句。</br>  “没事的,赤水军近在咫尺,郎君不用担心的。”</br>  阿娜耶难得温柔了一回,握住方重勇的手,只觉得那只手冰凉得吓人,掌心全是冷汗。</br>  感情这位都是在装啊!</br>  阿娜耶心中暗暗好笑。</br>  其实河西本地人,对于边境的战争已经是司空见惯,河西五州的瓜州还被吐蕃人攻破过一次!时间距离现在并不遥远。</br>  出征,受伤,还家,劳作,再出征……这些都是他们这些边镇子民生活中的一部分,甚至是全部。</br>  今夜阿娜耶根本就不怕,害怕的人,只有方重勇这个从长安来的,没见过什么“世面”的衙内罢了。</br>  “郎君,这里又冷风又大,我们回去睡觉好不好?”</br>  一旁的方来鹊打了个哈欠询问道。</br>  这一次,身披皮甲的方大福没有呵斥他,而是面色轻松的对方重勇说道:“小郎君可以回去睡,今夜应当无事。”</br>  “无事?”</br>  方重勇一愣,他和辛云京都以为突厥人要夜袭呢!方大福居然说无事?</br>  “大战之前,不是这样的气氛。”</br>  方大福感慨的说道,似乎想起了从前的事情。</br>  正在说话的时候,他们就看到离这里最近的岸边,冲天的火光闪耀,隔着好远都能看得到!</br>  方重勇一脸骇然看着远处的变化,心中五味杂陈。</br>  兵法书上说得头头是道的,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,也描述得一清二楚。但真正事到临头,感觉却又完全不一样了。就像是那种……手足无措又手忙脚乱,最后还什么都没做成!</br>  “应该是赤水军来解围了。”</br>  方大福叹息道。</br>  方重勇微微点头没有多问,因为只要一开口就会暴露自己低劣的智商。</br>  离白亭海这里最近,兵力充足到可怕的边军,便是赤水军。在册战兵三万三,在册战马一万三。哪怕不为白亭军解围,只为夺回白亭海马场,赤水军也要尽全力将突厥人驱赶到白亭海以北。</br>  想明白这些事情,并不需要什么技巧,以及高深的学问。</br>  白亭堡距离被包围已经是第四天,王忠嗣如果要第一时间来解围,似乎并不需要这么久。那么可以确认一件事,那就是赤水军的突袭,并非仓促上阵,而是准备充分的战略反击。</br>  唐军在凉州的“机动防御”体系,此时开始体现出价值来。这套体系是严密配合着沙洲地形,以点控面的经典防御手段。看似不起眼,实则有着强大的战略纵深。</br>  能应付吐蕃的体系,应付势衰的突厥人,不在话下。</br>  果不其然,就在思索之间,方重勇看到白亭海的另外一处岸边也燃起熊熊大火!</br>  “突厥人要跑路了。”</br>  方大福不动声色的指着北方说道。</br>  “这……如何得知?”</br>  方重勇疑惑问道。</br>  “见得多就知道了,没什么奇怪的。这些事情,郎君以后便会明白的。”</br>  听方大福这么说,方重勇微微点头,长叹了一口气。</br>  来河西学了很多东西,但又好像没学一样,始终处于吃了五个饼,还差半个饱的状态。</br>  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小废物,只会出些歪点子。</br>  (本章完)</br>  www.yetianlian.cc。m.yetianlian.cc

    三月,初春。</br>南凰洲东部,一隅。</br>阴霾的天空,一片灰黑,透着沉重的压抑,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,墨浸了苍穹,晕染出云层。</br>云层叠嶂,彼此交融,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,伴随着隆隆的雷声。</br>好似神灵低吼,在人间回荡。</br>,。血色的雨水,带着悲凉,落下凡尘。</br>大地朦胧,有一座废墟的城池,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,毫无生气。</br>城内断壁残垣,万物枯败,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,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、碎肉,仿佛破碎的秋叶,无声凋零。</br>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,如今一片萧瑟。</br>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,此刻再无喧闹。</br>只剩下与碎肉、尘土、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,分不出彼此,触目惊心。</br>不远,一辆残缺的马车,深陷在泥泞中,满是哀落,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,挂在上面,随风飘摇。</br>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,充满了阴森诡异。</br>浑浊的双瞳,似乎残留一些怨念,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。</br>那里,趴着一道身影。</br>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,衣着残破,满是污垢,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。</br>少年眯着眼睛,一动不动,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,袭遍全身,渐渐带走他的体温。</br>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,他眼睛也不眨一下,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。</br>顺着他目光望去,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,一只枯瘦的秃鹫,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,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。</br>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,半点风吹草动,它就会瞬间腾空。</br>而少年如猎人一样,耐心的等待机会。</br>良久之后,机会到来,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,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。</br>,,。,。</br>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icdg.com/158_158016/690497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