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籁小说网 > 言情小说 > 盛唐挽歌 > 第51章 退学威龙
    这天,契丹战俘终于被五百幽州边镇将士押送到长安。每天都跟杨玉环夜夜笙歌的李隆基,得知此事后大悦,下令犒赏有功将士。</br>  生擒一人,酬获人绢十匹;斩首者,绢五匹;其功勋爵位等,可由幽州节度府自行分配。</br>  这个赏赐很丰厚了,因为按人头斩获来算,可以说这些士卒一个个都捞得脑满肠肥了。</br>  要知道,如今早已不是初唐建功立业的时代了。唐国可以获得的土地,也早就获得并巩固下来了。捞军功的难度,远胜以往。</br>  府兵制度的名存实亡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打仗已经无利可图,变成了纯粹应付差事的“恶事”。</br>  就算偶尔能在边境大胜敌国,斩获无算,基层士兵也捞不到什么好处。唐国中枢往往就是用勋官与爵位打发一下。</br>  对于军功赏赐,朝廷给爵位给得很爽快,但给财帛却又给得很小气,用个成语概括一下,就是典型的“口惠实不至”。</br>  和《木兰辞》里面介绍的一样,唐代军功,也是实行了“十二转”制度。</br>  当年北魏的时候,打仗如果是“军功十二转”,那战后封赏可就是“赏赐百千强”了。</br>  什么叫“转”?</br>  每次战斗中表现最突出的那位将领,可以获得“三转”功勋。</br>  双方兵力都达到了一定规模(太小的战斗不算数),在以少胜多的战斗中歼灭(斩杀俘虏)敌人百分之四十兵力,就可以获得“五转”功勋。</br>  其他斩将级别、在战斗中发挥什么作用,都由上级负责计算转数。多次战斗的功勋可以累加,凑够十一转,可以受封柱国,十二转以上,封顶了,就是上柱国。</br>  不过到了盛唐,这一套完全变味了。</br>  这一时期唐国究竟有多少“上柱国”,无人知晓,占比也不好统计。比如说江南与蜀地,乃是朝廷的钱袋子,服兵役的人很少,占比自然低得可怜。</br>  但是,河西那边的情况是,本地男丁中,把没有服役过的也算在基数里面,有“上柱国”头衔的人超过了20%以上,接近四分之一了!</br>  保守估计,五个男丁中超过一個人是上柱国,这种赏赐不仅不值得夸耀,甚至某种程度上说还带着羞辱人的意味。</br>  此番幽州藩镇大胜,这五百人的封赏抚恤,按常规来说,就是方有德自己处理了,把军功十二转算一算,给些勋官就完事了。能在“无诏入京”的情况下请赏,面子不是一般的大。</br>  当然,李隆基不见得每次都同意,但谁让他刚刚把儿子寿王李琩的老婆搞到手了,正玩得起劲呢。</br>  方有德的军功,就变成他跟“儿媳”吹嘘自己文治武功的资本。</br>  这是幽州边镇将士们的幸运,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跟之前的统帅都不一样,把士卒们的生死与利益放在心上的节度使。</br>  这也是幽州边镇将士们的不幸,因为无论他们创造了多少战功,实际上还是需要有一个强力人物为其争取利益,现在的大唐,又有多少“方有德”?</br>  李隆基心情好的时候,又有多少呢?</br>  万一报功的时候,恰好这位大唐圣人心情不好怎么办?</br>  当然了,也得亏是领赏与需要抚恤的士卒只有五百人,要是再多点,可能李隆基也会捂住腰包,随便糊弄一下得了。</br>  正当长安酒坊的士子们在讴歌边镇大胜,唐国威严照耀四方之时,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欢欣鼓舞,比如说那个立下不世之功的幽州节度使……的独子。</br>  兴庆宫后门的方家宅院内书房里,方重勇一脸无奈看着两手空空的郑叔清,有气无力的问道:“你是特意来嘲讽我的么?”</br>  “我为什么要来嘲讽你?”</br>  郑叔清一脸古怪问道。</br>  “我还以为我已经很出名了呢。”</br>  方重勇叹了口气,把自己“退学威龙”的遭遇跟对方描述了一番。</br>  “你是说,你先进国子监,然后因为年龄不够被拒收;后面进了弘文馆,又因为你父亲的进言,被革除学籍?”</br>  郑叔清一脸惊讶,这等离谱的经历,他长这么大头一次听说,也算是长见识了。</br>  “对,然后给我补了一个千牛卫中郎将,一个九岁的千牛卫中郎将,你说可笑不可笑。”</br>  方重勇脸上就差没写“生无可恋”四个字了。</br>  我做错了什么!我还是个孩子啊!</br>  方重勇感觉流年不利,似乎最近做什么都倒霉。</br>  “唉,睿宗十一个月大,不到一岁就被封王,我感觉,你这遭遇似乎也不怎么离谱。</br>  呃,不过你被封为千牛卫中郎将,前面是不是应该有检校二字?”</br>  郑叔清好心安慰道,不过这话听起来怎么看都像是在嘲讽。</br>  “是吗?”</br>  方重勇一愣,高力士来传旨的,圣旨太长,他没记住,就记住那个千牛卫中郎将了。他从书架上把那份帛书拿下来看,果然明明白白写着“检校”二字。</br>  “本来呢,本朝将前朝的备身将改为中郎将,左右卫各二人,正四品下,掌通判事、升殿侍奉、传官口救,很大的官。可谓是位高权重,很多边镇将士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个位置。</br>  但是,前面要是加上检校二字,就完全不同了。</br>  检校千牛卫中郎将就相当于是圣人特批的,没有在外朝通过审核,只是在千牛卫里挂个名,不用履行职责。基本上,就是什么也干不了。谁知道现在有多少个检校千牛卫中郎将啊……”</br>  郑叔清越说方重勇的脸越黑。</br>  “你别生气啊,一个月俸禄万一千五百六十七,十一贯呢。”</br>  户部侍郎的郑叔清“业务娴熟”,官员俸禄张口就来。</br>  好吧,可以不做事,躺平拿钱,虽然有点少就是了。</br>  一年不到两百贯的俸禄,收入是对不起千牛卫中郎将这个身份的。由此可见,必须得有额外收入,千牛卫中郎将才能养家。不然在长安基本开销都成问题,这点钱还不够去好点的酒楼吃顿酒。</br>  “你来找我就这?我这里没有红莲春了,要喝你自己制红曲自己酿啊。”</br>  被郑叔清骑脸输出,方重勇忍无可忍了!</br>  “别别别,这次来找你是有好事。”</br>  郑叔清一脸神秘,从袖口内掏出来一份请柬。</br>  “三日之后,圣人为了庆祝幽州边镇大捷,要搭台子在梨园举办戏曲歌舞演出。拿着请柬,便可以入内观看,这种机会不多的。”</br>  李隆基要办演唱会?</br>  方重勇一愣,随即接过请柬,背面居然连座位号都写上了。</br>  古人也不是傻子啊,要是不提前写好座位号,到时候都是达官贵人,门票又因为各种原因发多了,到时候岂不是要因为座位问题打起来?</br>  座位本身不是问题,有问题的是面子掉地上就捡不起来了。</br>  所以为了争座位而装逼打脸的事情,这年头根本就不可能发生,筹备演出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考虑过这些破烂事了。</br>  郑叔清家境殷实,这类人已经不在意那些所谓“小节”,反倒是把面子当做头等大事看待。</br>  想明白这一茬,方重勇又把请柬推回去,长叹一口气道:“都这么熟了,没必要如此客套,有什么事情只管讲就是了。”</br>  “是这样的。”</br>  郑叔清一点都不跟方重勇讲客气,他从袖子里摸出一块非常鲜艳的绢帛碎片,递给方重勇。</br>  “粟特锦?郑侍郎伱这效率,真是……”</br>  方重勇都惊骇了。</br>  封建时代是什么样的办事效率,只能说懂的都懂。</br>  不想心思拖延,走流程就要很久;如果有人故意使坏,一件小事办好几个月,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。</br>  “你不明白,这是圣人要求办的事情啊,能不快么?只是……仿的粟特锦,和西域那边过来的粟特锦,终究还是不一样,唉!”</br>  具体差别在哪里,郑叔清说不出个所以然,当然那只是因为限于口头表达能力不足。实际上,当他把两种布料的碎片放在桌案上时,任何人都能很直观的判断出哪一种是西域来的粟特锦,哪一种是唐国仿制的。</br>  其实粟特锦第一次被“拆解”,是唐初时候的事情,只是关注的方向,以及实现的目的不太一样。而且西域过来的粟特锦也在不断推陈出新。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隔空对掌般的商业竞争。</br>  按照方重勇原本的理解,所谓“仿造”,就是完全照抄对方的样式。但实际上,这种想法都是一厢情愿而已。biqubao.com</br>  抄,也不是谁都可以抄的,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抄的。</br>  布料的款式毕竟不是文字绘画,其中也融入了画匠工匠们的心思,有些技巧甚至是代代相传,成为传子不传女的独门秘籍。</br>  每一款布料问世,其实都是工匠们将自己的想法“写在”布料上。工匠们不理解西域那边过来的粟特锦要表达的意义,仿制出来的东西,便没有神髓,只是粗粝的模仿。</br>  长安权贵们见惯了好东西,能忍得住这种大忽悠?</br>  到时候郑叔清不但不会立功,反而还要被李隆基治罪!</br>  老郑不是傻子,知道不行,就让工匠们放手一搏,按自己的想法来仿制粟特锦。</br>  好消息是,这种仿制粟特锦,看上去比原版似乎更好一些。</br>  这也很好理解,大唐在丝织品行业,原料方面碾压西亚地区。蚕宝宝都是人工喂养,养分充足,吐出来的丝粗壮而长纤维,光泽透亮大气。</br>  坏消息是,稍微……有点点不太像粟特锦。</br>  原因其实是很好理解的。</br>  郑叔清给方重勇描述了一下他从纺织工那边打听来的消息。</br>  西域那边过去的蚕丝,不仅有唐国国内产的,还有西域各国产的“野蚕丝”。野蚕是没有经过人工驯化代代筛选的原生蚕。</br>  吐出来的丝,又细又短。</br>  然而错有错招,西亚那边混合蚕丝编制出来的粟特锦,反而带有别样风情。</br>  为了保证丝绸之路上的高利润,西域各国,对唐国的养蚕技术,实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。虽然这个事情让方重勇无法理解,但事实就是如此,最害怕丝绸技术被西亚掌握的国家,反而不是大唐。</br>  对大唐这边各种畅销商品的技术,最在意的国家也不是大唐本身,而是丝路上的其他国家。</br>  这些国家担当着“技术围墙”的责任。</br>  再加上西亚那边的绘画以方正硬派著称,而唐国的布料图案以圆润饱满而著称,二者风格不同,简单照抄,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。</br>  所以老郑麾下那些工匠编出来的,不能说不好,但是不是“粟特锦”,还真要两说!</br>  这种情况,就好比说李隆基要去弹电子琴,但唐代没有电,所以工匠们就只能搞出钢琴来。钢琴是很好,然而它有没有电子琴那种破音色呢?</br>  会不会李隆基就是犯贱,就是喜欢电子琴那种调调呢?</br>  很难说。</br>  这也是郑叔清跑方重勇这里来叫救命的原因之一。</br>  “我觉得,仿制的粟特锦,是比原版要好的。”</br>  方重勇将两款布料的碎片拿在手里比划了一番说道。</br>  “不要你觉得啊,你觉得不顶用,要圣人觉得如何才行。”</br>  郑叔清怼了一句,眼巴巴的望着,希望这位大唐小神童能有点子,哪怕馊点子也行。</br>  “圣人圣人圣人,你哪句话不离圣人?你又不是圣人养的……”</br>  方重勇话说了一半,停下来不说了,那三个字太侮辱人。哪怕他跟老郑已经有了比较深的私交,也不能那样口无遮拦。</br>  “你啊,就是完全不懂我大唐的官场。”</br>  郑叔清叹了口气,也没去计较方重勇的失言,继续说道:</br>  “你以为左相右相,尚书侍郎,刺史御史,他们很了不起对吧?他们手握重权,可以决定一般人的生死对吧?</br>  其实呢,大唐的运转只有一个规矩,那就是圣人想做什么,就要有什么。除此以外,都是虚的,裱糊给外人看的。</br>  就像是你之前没有进国子监,其实是圣人觉得那样苛待了你家。国子监两千多学生,长安城内随便哪个坊,哪里找不到几个国子监监生?</br>  国子监出来的学生,哪怕未来就是科举考上后被授官,也不过是……”</br>  郑叔清指了指自己说道:“不过是圣人的一条狗。”</br>  “而且很多人连当狗的资格都没有,只能如蝼蚁一般被人随意摆弄。</br>  后来你被破格入学弘文馆,我原本以为你要飞黄腾达,但现在……我又看不明白了。</br>  废话不要多说,你就说现在怎么办吧,唉。”</br>  “当然有办法。”</br>  方重勇已经有了解决方案。</br>  “好,要多久见效!”</br>  郑叔清满脸激动,他现在恨不得叫方重勇叫爹。</br>  “就今天。”</br>  方重勇淡然吐出三个字。

    三月,初春。</br>南凰洲东部,一隅。</br>阴霾的天空,一片灰黑,透着沉重的压抑,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,墨浸了苍穹,晕染出云层。</br>云层叠嶂,彼此交融,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,伴随着隆隆的雷声。</br>好似神灵低吼,在人间回荡。</br>,。血色的雨水,带着悲凉,落下凡尘。</br>大地朦胧,有一座废墟的城池,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,毫无生气。</br>城内断壁残垣,万物枯败,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,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、碎肉,仿佛破碎的秋叶,无声凋零。</br>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,如今一片萧瑟。</br>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,此刻再无喧闹。</br>只剩下与碎肉、尘土、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,分不出彼此,触目惊心。</br>不远,一辆残缺的马车,深陷在泥泞中,满是哀落,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,挂在上面,随风飘摇。</br>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,充满了阴森诡异。</br>浑浊的双瞳,似乎残留一些怨念,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。</br>那里,趴着一道身影。</br>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,衣着残破,满是污垢,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。</br>少年眯着眼睛,一动不动,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,袭遍全身,渐渐带走他的体温。</br>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,他眼睛也不眨一下,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。</br>顺着他目光望去,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,一只枯瘦的秃鹫,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,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。</br>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,半点风吹草动,它就会瞬间腾空。</br>而少年如猎人一样,耐心的等待机会。</br>良久之后,机会到来,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,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。</br>,,。,。</br>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icdg.com/158_158016/6904968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