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籁小说网 > 言情小说 > 盛唐挽歌 > 第48章 唐科大少年班
    人生常常充满了意外,第二天方重勇依旧没能顺利去“少年班”报名,因为弘文馆居然停课了!</br>  宫中出了一件大事!武惠妃猝然薨逝了!</br>  之前没有一点病危的消息传出来,可谓是说走就走,连遗言都来不及留下!</br> 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,把方重勇给吓坏了!</br>  前一天高力士还在跟自己暗示,有些犹豫建议李隆基扒灰环环的事情,要不要去办。</br>  结果今天宫里就传出武惠妃薨逝的消息。</br>  李隆基下令,中枢停止办公一天,国子监等附属学校,包括弘文馆在内,全部停课三天!</br>  难道是高力士把李隆基说动了,然后李隆基就顺势下毒解决了武惠妃?</br>  好可怕!</br>  方重勇顿时感觉遍体生寒。按道理说,李隆基应该不至于这么快就动手吧,难道真的是巧合么?</br>  整整一天,方重勇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冥思苦想,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。</br>  方重勇感觉,他有可能是小瞧李隆基的自私与狠辣了。</br>  ……</br>  当年,李隆基在兴庆宫内盖了一座楼,名叫“花萼相辉楼”,象征着与兄弟们情同手足,交相辉映。</br>  年轻的时候,他们兄弟几人,让皇帝李宪,隋王李隆悌等,整日在楼内饮酒赋诗,尽情享乐,还专门缝制了长枕大被,喝多了就睡在一起。</br>  关系真是好到穿一条裤子。</br>  但李隆基绝不允许他的哥哥弟弟们接触政治,这几人都是不参与任何政务的闲散亲王。</br>  如今,李隆基来到花萼相辉楼里,坐在床榻上抱臂沉思,面色忧郁。</br>  武惠妃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,昨夜竟然突然暴亡,而且死因不明!一下子搞得李隆基十分被动!</br>  如果任由着谣言发酵,那么迟早会传出“圣人毒杀武惠妃”这样的传言。这是李隆基不想看到的。</br>  于是在武惠妃咽气没多久之后,李隆基便让高力士对外朝放出话来:武惠妃是因为看到了前太子等三王的鬼魂,惊惧之下给吓死的!</br>  他已经放出话来,至于朝臣们信不信,那就随意了。</br>  相信在这种事情上,不敢有人造次的。</br>  “力士,朕想追封武惠妃为皇后,你以为如何?”</br>  李隆基长叹了一声问道。</br>  高力士心领神会说道:“如此甚好,不如放出风声说欲立寿王为太子。”</br>  又是追封武惠妃为皇后,又是传出去要立寿王为太子,不得不说,高力士已经把李隆基内心的想法给摸透了。</br>  “嗯,就这么办吧。”</br>  李隆基微微点头,他发现高力士居然没动身,于是又加了一句:“去集贤院,把贺学士叫到这里来见朕。”</br>  贺学士就是贺知章,不仅字写得好,而且文章和诗赋都是一流水平。</br>  “武惠妃的悼词,由贺学士来写,再好不过了。”</br>  高力士轻声恭维道。</br>  “嗯,是啊。”</br>  李隆基木然的点点头,不知道是在伤心武惠妃的离世,还是在幻想着别的什么事情,似乎刚才在愣神当中。</br>  此刻他的心情有些复杂,好像为了一段岁月的流逝而感慨,又似乎是如释重负,肩上的包袱已经被卸下来了。</br>  “对了力士,忠王那边,如何?”</br>  李隆基若无其事问道,看都没有看高力士一眼。话题的跳转,似乎没有任何征兆。他经常就是这样,有时候李林甫都不能完全适应。</br>  只有高力士,总是知道李隆基在想什么。</br>  “回圣人,是挤掉李俶弘文馆名额的那件事么?”</br>  高力士小心翼翼的问道。</br>  “对,十王宅那边,有什么消息传来?忠王有什么反应?”</br>  李隆基不动声色问道。</br>  “十王宅”位于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边的永兴坊和兴宁坊,现在还叫“十王宅”,后来更名为“十六王宅”,乃是唐开元十三年新建落成的,皇子们集中居住的地方。</br>  “十王宅”表面上看,只是皇家修建的一处住宅而已。然而实际意义和与影响力却又非比寻常,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。</br>  这些皇子们的权力,因为这座府邸,以及李隆基定下的种种规矩,而受到了极大限制!</br>  用“漂亮的牢笼”来概括,亦是不为过。</br>  为了杜绝皇室子嗣参与政治,李隆基的做法甚为严厉,不仅集中居住,甚至严格禁止诸王与群臣交结。</br>  府里府外都是李隆基派出的耳目,有些诸王们知道,有些则隐藏得很深,十王宅里一切举动,都被李隆基时刻监视着。</br>  因此,这些皇子们的日子,并不是太好过,甚至可以说很有些压抑。</br>  “广平王(李俶)并无不满,但……建宁郡王(李倓)似乎有些不服气,认为方重勇没有资格进入弘文馆学习。”</br>  高力士小心翼翼的组织着言辞,说得很慢。</br>  对于这些皇子皇孙,高力士向来都与之保持距离,不轻易评价这些人。</br>  “这样啊。”</br>  李隆基若有所思。</br>  李俶也好,李倓也罢,甚至包括李系,之前其实都在弘文馆读书。看到自己的大哥被外人顶替走了,李倓心中不爽,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。</br>  在他们看来,方有德不过是李隆基的一条忠犬,方重勇便是一条狗崽子而已。</br>  狗崽子跟他们这些皇子皇孙们一起入学弘文馆也就罢了,他们捏着鼻子就当没有这回事。可把李俶这个皇孙顶替掉,那就不能容忍了!</br>  “这样,南阳郡王(李系)与建宁郡王,一起罢学,后面不必再去弘文馆了。”</br>  李隆基摆了摆手,一句话就决定了两位皇孙的去留。</br>  “一次罢学三位皇孙,会不会让朝野非议呢?圣人这件事……”</br>  高力士凑过去小声询问道。</br>  “让他们去猜吧。”</br>  李隆基摆摆手,似乎不太想多说的样子。</br>  高力士躬身退下,心中波澜不惊。</br>  旁人都以为李隆基还沉浸在失去爱妃的痛苦之中,高力士却是明白,他的主人,大唐天子,坐镇长安的圣人,已经在布下一个局了。</br>  随着武惠妃的去世,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。</br>  武惠妃,是压制太子的一张王牌。现在太子没有了,武惠妃也不在了,那个因为武惠妃而受宠的寿王,也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</br>  局面快要进入混沌,必须要开始进行下一轮布局,不然朝局就无法平衡。</br>  更重要的是,李隆基惦记他的儿媳,也就是寿王的正室杨玉环,已经要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了。</br>  不下手,心有不甘;下手,又觉得步子稍微有点大,毕竟,当年寿王的婚礼,可是李隆基亲自主持的!</br>  一方面要掩盖自己权谋的真实意图,另一方面还要把儿媳搞到自己床上,李隆基可谓是操碎了心。</br>  连带着高力士也整天担惊受怕。</br>  要是圣人出了什么事,那这大唐该怎么办才好啊?</br>  高力士满怀忧虑的思索着。至于杨玉环被公公扒灰会不会想死,寿王被夺走老婆会不会难受,他完全没有想过。</br>  或许,这就是生活吧。</br>  高力士怀着复杂的心情,将等候许久的贺知章叫到了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。</br>  今年贺知章已经七十多岁快八十岁了,他是礼部侍郎,也担任集贤院学士。不过说实话,他在中枢存在的象征意义,也多过实际意义。</br>  现在也没啥需要他来处理的政务,因此贺知章的日子过得很是悠闲愉快。</br>  每天不是在上班摸鱼,就是摸鱼完了下班去喝酒。</br>  “圣人请节哀。”</br>  身穿绯红色朝服贺知章,已经两鬓斑白,但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。有点瘦,身上甚至还带着些许酒气。</br>  像他这个年龄的人,已经对什么事都看开了。每日都是无酒不欢,李隆基也习惯了,对此没有介意。</br>  “季真(贺知章表字)啊,替朕写一篇悼词吧。”</br>  李隆基叹了口气说道。</br>  武惠妃么?</br>  贺知章一愣,心中微微不喜。</br>  朝中上下都知道武惠妃是什么德行,那简直就是個缩水和低配脑残版本的武媚娘。除了一身好皮囊以外,什么都没有,野心还大得吓人。</br>  听闻她终于死了,满朝文武都松了口气。终于不用担心数十年前那一幕武周故事重演了。</br>  然而,现在李隆基却要贺知章捏着鼻子写武惠妃的悼文,贺知章感觉被恶心到了极致。</br>  “圣人,要写个什么样的呢?”</br>  贺知章叉手行礼问道。</br>  这个问题很重要!</br>  盖棺定论,人死了就要给个评价,具体到妃嫔来说,就是所谓的身份!</br>  武惠妃是以什么身份下葬,至关重要,甚至关乎到皇权的继承。</br>  “朕要以皇后之礼下葬武惠妃。”</br>  李隆基沉声说道。</br>  “圣人不可啊!”</br>  贺知章一听就急了,要是以皇后之礼下葬,然后再让他这个集贤院学士来写悼词……这不是把他钉在耻辱柱上“流芳百世”供人“瞻仰”么?</br>  如今贺知章可以说生死都已经不太在意了,只是这个身后事的问题,他不能忍受。</br>  晚节不保,说的就是这种。</br>  “有什么不可的?朕的话,你们就当是耳旁风么?”</br>  李隆基不悦呵斥道,脸上乌云密布。</br>  “微臣不能奉诏。”</br>  贺知章躬身一拜,弯着腰长拜不起。</br>  看着对方略有些佝偻的身形,还有已经斑白的两鬓,李隆基亦是心软了。</br>  既然有这么多人,何必为难一个半截都在土里头的老人呢?</br>  “罢了,退下吧。”</br>  李隆基叹了口气,无奈摇头说道。</br>  写悼词这种事情,别人不是不行,而是没有贺知章这种逼格。</br>  群臣们要面子,他这个皇帝不要面子么?</br>  等贺知章走后,高力士忍不住小声问道:“弘文馆现在多出两个名额,圣人的安排是……”</br>  “让哥奴送两个子弟进去读书吧,反正都是混日子。”</br>  李隆基不耐烦的摆了摆手。</br>  ……</br>  弘文馆的历史相当辉煌!</br>  当初李二凤即位第二个月,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二十万卷,设立“弘文馆”,即为国家藏书之所,亦为皇帝招纳文学之士之地。</br>  一时间集聚了褚亮、姚思廉、蔡允恭、萧德言等英才。每次出征,二凤都会与弘文馆谋士们商议军机大事。这里便是参政议政的快车道,只要被帝王赏识了,马上便可以上位。</br>  然而那些早已是昨日黄花了。</br>  开元年间,弘文馆衰落的迹象十分明显,其参政议政的职能,已经被集贤院所夺走,仅剩下藏书与教授学生这两项职能了。</br>  三日之期已过,方重勇独自来到太极宫宫城墙外。在出示了“入学证明”后,他被值守的金吾卫官员带到了门下省的地盘。</br>  弘文馆就在皇城内,但具体情况却是一言难尽。</br>  弘文馆在长安有两处:第一处位于太极宫内弘文殿侧,后定于门下省南部,第二处位于大明宫日华门外门下省东部。</br>  还有一处在洛阳。</br>  这都是方重勇向李揆打听到的,至于洛阳的弘文馆这哪里,有什么用,他不知道,也不关心。</br>  门下省是唐代中央的审议复核机关,与中书省同掌机要,参议国家大政,并负责审核政令,签署奏章。</br>  中书省所拟政令文书,须经门下省审验,通过审核的交付尚书省执行。</br>  理论上说,凡违反法令、制度、礼仪等不合格的,门下省则有权封驳,要求重新拟订。凡大臣的奏章,也须经门下省审验,再交付中书省上呈皇帝,有不妥当的,也发回重写。</br>  只是理论上。</br>  总之,弘文馆就在门下省,可见他已经贴近了大唐决策中枢的最核心!</br>  一位看上去不过三十多岁的儒雅文士接待了方重勇,然后带着他七弯八拐的来到位于太极宫的藏书楼前,将桌案上一个并不算很大的纸卷轴交给了方重勇。</br>  “我乃大学士王缙,这个是你念书的课本。”</br>  王缙微笑说道,很是亲和热络,没什么架子。老实说,像方重勇这么小年龄入学弘文馆的学生,背景都不会很简单的。</br>  “内容好像也不是很多嘛。”</br>  方重勇拿起所谓的卷轴书课本,在手里比划了一下,不以为然说道。</br>  就这么个“卷啊卷”的卷轴书,能有多少内容呢?</br>  他不用十天就能倒背如流!弘文馆里的教学真是松懈得丧心病狂啊。</br>  方重勇不免有些轻视起来。</br>  “呃,你好像没弄明白。这本,只是课本的目录而已。真正的课本是《初学记》,在那边一连串的书架上全部都是,你需要哪一卷就拿那一卷,看完再放回去。”</br>  王缙指着藏书楼进门左边那连着好几排的书架说道,有些书放在书架高处,方重勇根本就够不着,卷轴书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。</br>  不是说在弘文馆混资历很容易的么?</br>  方重勇一脸疑惑看着王缙问道:“课本就只有这些了对吧?”</br>  “呃,那一片也是。”</br>  王缙忍着笑,指着右手边那一片书架说道。

    三月,初春。</br>南凰洲东部,一隅。</br>阴霾的天空,一片灰黑,透着沉重的压抑,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,墨浸了苍穹,晕染出云层。</br>云层叠嶂,彼此交融,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,伴随着隆隆的雷声。</br>好似神灵低吼,在人间回荡。</br>,。血色的雨水,带着悲凉,落下凡尘。</br>大地朦胧,有一座废墟的城池,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,毫无生气。</br>城内断壁残垣,万物枯败,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,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、碎肉,仿佛破碎的秋叶,无声凋零。</br>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,如今一片萧瑟。</br>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,此刻再无喧闹。</br>只剩下与碎肉、尘土、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,分不出彼此,触目惊心。</br>不远,一辆残缺的马车,深陷在泥泞中,满是哀落,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,挂在上面,随风飘摇。</br>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,充满了阴森诡异。</br>浑浊的双瞳,似乎残留一些怨念,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。</br>那里,趴着一道身影。</br>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,衣着残破,满是污垢,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。</br>少年眯着眼睛,一动不动,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,袭遍全身,渐渐带走他的体温。</br>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,他眼睛也不眨一下,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。</br>顺着他目光望去,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,一只枯瘦的秃鹫,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,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。</br>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,半点风吹草动,它就会瞬间腾空。</br>而少年如猎人一样,耐心的等待机会。</br>良久之后,机会到来,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,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。</br>,,。,。</br>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icdg.com/158_158016/6904968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