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籁小说网 > 言情小说 > 寒门养婿 > 第571章 三请三辞
    鄔梨儿翻过,气鼓鼓道:“你怎地那么不知。”

    陆烟儿抿抿,吃吃笑著,“梨儿姐的我都知道,有什么好害的呢!”

    “你......”

    鄔梨儿脸上一红,探手用出一记抓手,在陆烟儿上一顿抓。

    “哎呦呦,哎呀,啊——”

    陆烟儿惊出声,也不示弱立刻出手反击,抓向鄔梨儿腰间的。

    “咯咯,啊,咯咯咯~”

    鄔梨儿吃,忍俊不惨笑出声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陆烟儿也是被抓了,口中连连求饶,“哎呀呀~,梨儿姐轻,轻点,我,我,我跟你拼了。”

    两人在床上大打出手,直到累的气吁吁方才作罢。

    翌日一早。

    鄔梨儿让人给在书院的欢儿五人传了话,让他们立刻回太平村。

    陆悬楼和陆烟儿则张罗著人们收拾东西搬家。

    一天时间,飞寨的几百人和孙正等人的家眷將东西全部搬上了新建的海船上,等明日跟苏牧一起北上。

    次日。

    临湖知府陈启方调配了一艘掛云帆送走了苏牧和程衡。

    曲玲瓏、许青娘、鄔梨儿、陆烟儿,以及欢儿五名弟子,都跟著苏牧上了船。

    两艘船一前一后相继航行在大运河上。

    两日后陆悬楼指挥著船在吴江城外转了震泽之中,苏牧乘坐的掛云帆则一路向北几日时间穿过长江,进了长江以北地界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。

    东京城,徐济已经连续告病多日,朝政形了事实上的停摆。

    除了六部各司其职外,朝中大事,基本于无人管理的状態。

    周縉一直著梁修齐的案子不肯做出定论,而徐济也足够耐得住子,你一日不做定论,我就告病一日。

    很快,程衡乘船北上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传到了东京城。

    人们这才明白,周縉这是要换相了。

    徐济大势已去。

    深夜徐济府上。

    吏部尚书秦浚生便装来访。

    秦浚生道:“徐相为何一点都不急呢?”

    徐济呵呵笑道:“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,老夫急有何用?陛下要换下老夫,老夫请退便是。”

    秦浚生咧了咧。

    徐济当了十多年宰相,早该退了,秦浚生比徐济小很多,仕途还有很远的路要走,徐济一退,秦浚生在朝中没了靠山,日子会变的非常难过。

    “浚生还需要磨一磨心啊!”徐济似是看出了秦浚生的担忧,他笑道:“老夫为相十余年,早已知足,退下来养好没准还能多活一二十年。”

    秦浚生略略思忖,点点头,“陛下既然要徐相退下相位,应该会有所封赏吧?”

    “老夫无所求,有无封赏全看陛下。”

    徐济一双浑浊的老眼中闪过一芒。

    秦浚生笑道:“下看来必是三公之一,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徐相中意哪一个呢?”

    徐济摇了摇头,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梁修齐临死前获得太傅封赏,足可以看出周縉是想让梁修齐教授周熤这个未来的储君。

    如今梁修齐已死,周縉很可能让徐济退下相位专职教授周熤学识。

    太师兼文武,太傅主文,太保主武,太傅才送出去,短时间不可能再用,徐济是文臣,封为太保不合適,那就只能是太师。

    翌日一早。

    周縉派了杨庆到徐济府上,问徐济的况,问他何时可以到政事堂理事务。

    徐济装作一副病懨懨的样子,推不適。

    三天时间,杨庆一连三次到徐济府上询问徐济的病。

    第三次,徐济直言不能力行,提出要告老还乡。

    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,三请三辞只不过是走个过程而已。

    杨庆急匆匆回到书房,將此事告知周縉。

    又是一连三天,杨庆去了三次徐府,徐济三次请辞。

    周縉这才命人写下圣旨,同意徐济告老,并封其为太师。

    程衡还没到东京城,徐济已然以三公太师的份退下了相位,今后专职负责进宫传授周熤学识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满天飞的奏章都是因为梁修齐之死弹劾徐济的。

    徐济一退下相位,大臣们的奏章立刻转变画风,变了要求周縉尽快册立太子。

    这些奏章五花八门,从各个方面议论了立太子的迫。

    户部尚书王钧:“臣伏读前史,见圣王之天下也,初篆大业,即建储贰,盖所以安亿兆危疑之心,绝中外覬覦之。”

    諫院正司諫许致修:“太子位缺,天下皆忧,陛下久疑未决,何也?”

    刑部尚书邓元洲:“立储久曳不决,至于朝政不安,党爭日甚烈,梁相之死,即是明证,更为陛下深思之。”

    礼部侍郎韩正奇:“立储之事,陛下数否,非明君行,须自检討,多闻臣下之言。”

    这些人就差直接说,你周縉不好,又没儿子,不趁早立下太子,等哪天突然暴毙,大魏岂不是要天下大了。

    周縉本来就不好,当场气得昏了过去。

    沈云初得到消息想进宫看,却被杨皇后以周縉的不合適看为由,將挡了回去。

    周縉这次昏迷了半日时间,晚上才悠悠转醒。

    这次昏迷让他有了很大的改变,变的更担心后事,开始认真考虑册立太子的事。

    周縉以养病为由輟朝半月后,下旨答应了大臣们明年立储君。

    这些人倒不是全都存了私心,实则也是在吸取了前车之鉴后,做出的决定。

    皇帝一旦暴毙又没有立储的话,那么下一任皇帝的人选,可以由皇太后一言而定。

    眼疾手快的大臣会快速倒向皇太后一边。

    一旦皇太后掌握足够的权力,怎么可能心甘愿的出来。

    新皇帝继位后想要夺回君权,不知道要花费多力气。

    杨皇后此时与周熤是一条线上的人,但并不代表周縉死后,两人的利益不发生变化。

    大臣们不想看到垂帘听政的况,就必须著周縉立储。

    按理说沈云初一个正儿八经的公主,听闻父亲病倒想宫看是很正常的事,但杨皇后一句话就给人打发回来了,这就是周縉死后皇宫中的真实况。

    如果周縉立了皇储,皇储直接登基继位,杨皇后便无法从中掣肘。

    这些人为的不过是让皇位正常割,不因此发生意外而已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icdg.com/136_136062/49992478.html